教育技术学学科攻读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8401 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以教育技术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教学规律的变化,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科学和技术,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设计,促进学习者学习。自2006年设置本学科专业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数字媒体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以及知识工程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实践能力强的教育技术高级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数字媒体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和过程的管理以及企业绩效培训能力。使学生能胜任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出版等单位的数字化管理与建设,在各类企业中从事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及企业绩效培训等工作。
三、培养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原则上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具备提前毕业资格研究生,修学年限可在2~3年弹性变化。
四、主要研究方向
1.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研究与数字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重点研究数字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其研究内容涉及图像与音视频信息处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影视动画制作、数字动画制作、教育游戏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2.现代远程教育:主要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其研究内容涉及远程教育模式、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技术、教育平台建设、虚拟学习环境建构、网络安全、远程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
3.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主要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开发理论、企业培训与绩效技术、教学评价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和研究范畴,以及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
4.知识工程:主要研究知识获取、知识表示和推理方法等,其研究目标是挖掘和抽取人类知识,用一定的形式表现这些知识,使之成为计算机可操作的对象,从而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一定智能。
五、课程设置、学时及学分要求
总学分不低于30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8学分,必修环节至少3 学分,课程设置见下表。
教育技术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学位课
S111510
硕士英语A上
48
2
1
分层次选修对应一组
S111511
硕士英语A下
S111512
硕士英语B上
S111513
硕士英语B下
S111514
硕士英语C上
S111515
硕士英语C下
S111516
硕士俄语上
一外非英语选修
S111517
硕士俄语下
S111518
硕士日语上
S111519
硕士日语下
S1915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S1925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二必选一
S1925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专业学位课
S071509
教育技术理论
32
至少12分
S071510
教育学原理
S071511
教育研究方法
S072508
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和方法
S073507
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
S071512
现代远程教育
S073501
信息技术学科前沿
S073523
教育学学科前沿技术课
S073524
教学实践
必选
非学位课
专业课
S073525
教育信息处理
S073526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应用
S073527
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与实践
S073528
知识工程
S073529
虚拟学习环境建构
S072501
移动学习理论与技术
S072502
教育哲学
S072503
教育社会学
S071507
数字媒体技术
S072504
教育游戏开发
S073532
教育专业外语
S073533
学习科学与技术
S073534
课件开发理论与技术
S073535
人力资源与绩效技术
S073536
教育测量与评价
S071504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S073506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公共课
S073552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
16
S113501
应用英语
S11350-
第二外国语(英1、俄2、日3)
S123512
研究生就业心理学
S123513
国学
S13350-
体育(乒乓1、交际舞2、排球3、网球5)
S18350-
外教(英1,俄2)
S142501
电子资源检索与利用
补修课
教育心理学
跨专业生选修,不计学分
信息技术与教育
数据库原理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
1~6
必修
学术活动
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讲座
六、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用“三跨”模式,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择时、择地、择专业课学习。
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导师负责制,指导团队培养相结合。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等学术活动。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导师要管教管导,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七、文献综述
硕士生修学期间,必须阅读至少50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写出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评阅合格后,交学院存档,秘书汇总,记载成绩,记1学分。
八、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主讲1次、选听10讲以上学术报告。学术活动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记载成绩,记1学分。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硕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1.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对国民经济有一定意义或在学术上有一定价值。论文工作一般应与教研(研究)室的科研主向和导师专长相结合,并考虑到可能的物质条件和时间,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应该鼓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自己选题。
2.开题按照《122cc太阳集成游戏官方网站硕士研究生开题的规定》、《122cc太阳集成游戏官方网站关于硕士研究生开题的补充规定》,学生可以按个人计划进行安排,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经开题论证小组论证及所在院系批准后,报研究生学位管理科备案。
3.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研究生向检查小组汇报已完成的工作,已取得的成果,预期获得的成果,完成论文的可能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今后的工作计划等。
4.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撰写具体格式见《122cc太阳集成游戏官方网站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详见《122cc太阳集成游戏官方网站关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十、本学科文献资料读书目录
(一)参考期刊
1. 中国电化教育
2. 电化教育研究
3. 中国远程教育
4. 远程教育杂志
5. 开放教育研究
6. 现代教育技术
7. 现代远距离教育
8. 计算机学报
9. 软件学报
10. 电子学报
11.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2. 计算机科学
13. 计算机应用研究
14.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5. Distance Education
16.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7. Open Learning
18. Open Praxis
19.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 Education Equipment
21.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22.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3.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4.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25.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6.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vision
27.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二)参考书目
1. < 美>西尔斯等著《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年中文版
2. < 美>海涅克等著《教学媒体与学习技术》 2002年英文影印版
3. 巴巴拉.希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9
4.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教育信息化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Robert Heinich , Michael Molenda 等著.教学媒体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9. 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11. 张剑平等.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与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12. [美]Walter Dick 等著. 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 影印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 [美]Robert Heinich 等著. 教学媒体与技术(第七版 影印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 Robert Reiser & John V. Dempsey.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M]. Prentice Hall PTR, 2002
15. 丁新. 国际远程教育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6. [美]基更. 远程教育理论原理[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17. Curren, 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18. Corson, D. Education for Work[M]. Longdunn Press Ltd, 1991
19. Feldman, 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6
20. Pardey, D. Marketing for Schools[M]. London: Kogan Page, 1991
21. Peters, R. S.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M].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67
22. 保罗·朗格让. 终身教育导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3. R. M. 基辛. 文化·社会·个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24.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5.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联书店,1991
26.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7. 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8. 张法琨. 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9. 张焕庭.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十一、编制人、编审人
编制人:薛继伟
编审人:刘贤梅
日 期:2014年5月7日